企业内刊

Enterprise journal

紫薇星创立于1993年,主要生产经营医疗器械、健康食品、美容护肤洗涤用品。
我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企业内刊
【连载】中医养生学(24)
2023-01-31

 

第三章 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

  养生,指通过各种行为与方式以预防疾病、延续生命,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类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所倡导的养生主要指的是根握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客观规律,采取主观能动性进行的身心养护活动。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百姓的养生保健意识也逐渐增强,注重养生、保健、防病且对此行之不缀者较多。养生的方式很多,个人所采取的养生方式亦不尽相同。如何掌握正确的养生观念,学习适合自身的养生保健知识,找寻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节 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我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通过气的作用,以遵循阴阳五行法则和规律下不断运动,即《庄子》所说的“通天下一气耳。”

  一、人与自然同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天元纪大论》则言“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说明元气存于天地之间,是天地的本源,具有“生生化化”的能力,一切有形之体皆依赖于元气化生而成。清气与浊气构成天与地,在天地运行的变化过程中,“天地合气”而为人,《素问·宝命全形论》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表明天地自然与人同源于气。

  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食物入口,通过脾胃运化以营养脏腑,使脏腑气血旺盛、功能协调,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人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所以,正如《庄子·田子方》所言“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天地由一元之气所构成,二者同宗同源,为生命的存在与延续提供必要条件,是生命生化之源。

  二、人与自然同构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气在不断聚合的过程中化生万物,气聚而有形,化为脏腑、经络、皮肉、筋骨、精、气、神等,并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灵枢·脉度》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古人将人体内气的运行与水液流动、日月天体的运动相类比,指出其周而复始,不断运动的规律。

  人体中的各个组织结构和生理病理现象都能够在自然界中找到相似或对应的结构和现象。《灵枢·邪客》将自然界比拟人体各种形态,运用朴素的思维方式向人们表达了“天人相应”的观念:“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三、人与自然同道

  1.四季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人与自然均源于气,它们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也同样具有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自然界的许多变化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机体则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若变化在人体可承受的生理范围内,会产生生理性的适应;若超越了这个范围,则产生病理性的反应。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素问·六节藏象论》)。一年四季之中,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体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气候的规律性变化。春夏之季阳气升发,人体气血多浮于体表,故此时皮肤松驰,腠理开泄,人体通过出汗来调节散热;秋冬季节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藏于体内,故人体皮肤致密,汗出减少,从而尿量增加。《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说明脉可随四季变化而变化,呈现出春季弦、夏季洪、秋季浮、冬季沉的现象。

  《内经》十分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提出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发病规律“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素问·金匮真言论》)。这表明春季多风,风性轻扬,易攻头目,多发生鼻子出血的病证;夏季气候炎热,邪气容易攻脏腑,易发生胸闷气短的病证;长夏季节炎热潮湿,人们嗜食生冷,容易发生泄泻痢疾的病证;冬季天气寒冷,容易发生四肢关节冷痛的病证。

  《灵怄·经水》认为“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故养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在春夏养阳气,秋冬养阴气。正如《伤寒论·伤寒例》所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2.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素问》指出天地阴阳具有规律性的盛衰消长,人体阳气也具有节律性、周期性的消长变化:在白天,人们需要阳气的支撑来从事各种活动,故白天阳气行于外;夜晚人们需要休息,阳气就会潜藏体内,即“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虛,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素问·金匮真言论》)。这反映了人体阳气的生理活动为了适应昼夜阴阳的自然消长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这种昼夜的气的消长变化,在病理上也有所反应:清晨人体阳气开始旺盛,故病情比较轻微,从下午起阳气渐衰,故病情逐渐加重,至夜晚,人体阳气内藏,无力对抗邪气,故疾病更甚,即《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的“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3.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内经》认为,人们分布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由于自然气候、居住条件、饮食习惯的不同,会导致他们不仅生理上会存在差异,在疾病种类、发病情况及治疗方法上也不尽相同。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导致其生理结构也存在差异:江南地区多湿热,故当地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气候多寒冷,故当地人体腠理多致密。《素问·异法方宜论》则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描达: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故其民皆黑色梳理”;西方之域“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南方之域“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北方之域“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中央者“民食杂而不劳”。

  《内经》认为人的健康和寿命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大小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西方“其病生于内”;北方“脏寒生满病”;南方“其病挛痹”;中央“其病多痿厥寒热”。这说明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影响,人们在病理上也会具有不同的变化,尤其是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是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素问·疏五过论》),“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明治病必须考虑患者患病时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不同的地区,由于常见病、多发病不同,就会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东方之域“治宜砭石”;西方者“治宜毒药”;北方者“治宜灸焫”;南方者“治宜微针”;中央者“治宜导引按跷”(《素问·异法方宜论》)。

  总而言之,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无论是春夏秋冬、白天黑夜,还是太阳的东升西落,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机体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即“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夫大人者,与天地和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周易·乾卦》)。

本期文章
第280期(2023年01月)
关注紫薇星公众号
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去紫薇星公众号了解更多健康信息。
紫薇星天猫旗舰店
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了解更多健康信息。
熠选APP
扫一扫左侧二维码,
了解更多健康信息。

广东紫薇星健康产业有限公司2024年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9110721号